在家庭親子游戲或者活動中,總是會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些比賽或者競技。但凡是比賽、競技,總是會有輸贏之分,那么作為父母,你是怎么來衡量這個比賽結果呢?
大人和孩子比賽,“贏”是必然的結果。不管是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,都有著孩子無法超越的優(yōu)勢,因此,在很多時候,父母會不自覺地“放水”,讓孩子“贏”,既是讓孩子高興,也是為了鼓勵孩子、樹立其信心。
常常故意輸給孩子,雖然目的是很好的,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孩子想當然地認為他永遠都應該是贏家。
那么,現實生活中有哪里有永遠的贏家?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,也有自己的短板,面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,若是無法藏拙,就只能學會如何面對“輸”。因此,父母除了讓孩子贏,還要讓孩子明白,輸,也是人生常態(tài),學會面對和承擔,才是必然。
孩子面對輸贏的態(tài)度,多是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。
如果父母太在乎輸贏,孩子一定是格外在意贏輸的;若是父母淡化結果而追求過程,那么孩子也會學會思考和總結。
所以,即便是讓孩子“贏”,“輸”了的家長也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有一個“復盤”的過程:為什么會輸?是不專心,還是大意了?是不擅長,還是過于驕傲了?
長此以往,潛移默化下孩子輸了也會考慮輸了的原因,并且能夠正確地看待輸贏,勝不驕敗不餒才,態(tài)度才是最重要的呈現。
另外,孩子對于失敗無法接受,大多是這幾個原因:
1、孩子日常贏得太多,也太容易,不夠光明磊落。
比如父母總是想方設法的讓孩子贏,再比如父母還要努力的幫助孩子贏。(題外話一下,現在網課也會有考試,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不惜幫助孩子“作弊”,這種行為太要不得了。)
最好的方式是父母控制著輸贏的節(jié)奏,即便是“放水”,也要讓孩子有輸有贏,贏得其所。
2、父母對孩子關注太多,贊美也太多
賞識教育下,越來越多的父母一直努力在給孩子“點贊”。
不管孩子是否真的達到應有的水平,還是孩子真的為之付出了努力,都會不自覺地給孩子“點贊”。
偏偏“點贊”還不能“一點到底”,等到孩子慢慢大了,開始上學面對真正的競爭時,父母不但不點贊了,還開始怒其不爭的進行打罵教育了。
所以,父母鼓勵孩子、贊美孩子、賞識孩子,都是要在一定的基礎上,并且言之有物。過多的贊美會讓孩子產生錯覺,認為自己真的太了不起,無人可比;而實際上不堪一擊;他怎么面對這種落差?
3、孩子自信心不足或不能接受失敗的事實
有時候常常處在“贏”的虛擬狀態(tài)下,他自己何嘗不知道呢?所以這類孩子更怕被別人取笑,不敢接受失敗的事實,甚至不敢參與競爭。
當然,也不乏有些父母期望值過高,孩子害怕讓父母失望,更加不愿意接受競爭,或者施力過猛,贏了還好,若是輸了,自己心態(tài)就無法調整。
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一步步的增強自信,平靜的接受成功與失敗,只要自己是努力過得,奮斗拼搏的,那么結果就沒有那么重要了。失敗了也不怕,總結經驗教訓重新來過就好。
所以,父母不必害怕孩子一時失敗的沮喪,也不用擔心孩子面對失敗的一時無措。
這些都是暫時的情緒,要知道,孩子有無限的可能,遠比我們想象中強大。只要我們給足孩子信任和安全感,那么他們就會有砥礪前行的勇氣、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敢于承擔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