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謝你,曾經把我當作全世界
孩子尚小的時候,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,他的認知、需求、喜怒哀樂……無一不圍繞著最親密的那個人。然而,終將有一天,孩子會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,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賴媽媽。那么,把媽媽當作全世界的那段時光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,對“我”又意味著什么呢?
※把你當作全世界,是源于生存的需要※
求生,是人類最大的本能。俗話說:“有奶便是娘。”生存的需要,是孩子的第一需要。生命,何其脆弱。成人尚且如此,何況一個尚不具備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呢?在具備自我生存能力之前,他不得不依賴他人維系生命。選擇一個合適的可以依賴的“重要他人”,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。無疑,媽媽是最值得孩子信賴的人選。畢竟,在孩子降生之前,母腹十月,他就已經與媽媽聲息相通。媽媽的身體,甚至媽媽的性格、情緒與其他,在出生之前,孩子早已熟悉并習慣。這是其他撫養(yǎng)人無法比拼的。只有當媽媽沒能撫養(yǎng)孩子,或者不盡撫養(yǎng)孩子之責時,他才迫不得已,轉換依戀對象,將對媽媽的依戀之情轉移到其他撫養(yǎng)人身上,尋求支持。
※把你當作全世界,是愛最好的表達※
當然,除了生存的需要,把媽媽當作全世界,也是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之一。因為最愛的人是媽媽,他自然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與媽媽發(fā)生關聯(lián)。因此,吃飯,要媽媽喂;睡覺、玩耍,要媽媽陪;洗漱,穿脫衣服,要媽媽動手;早上一睜眼,他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找媽媽。媽媽若在身邊,孩子便很安心。否則,他會玩命地哭鬧,直到媽媽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即便媽媽已經累得不行,困得不行,心情沮喪,或者生病,孩子也期待媽媽給予他更多的關注與回應。他的心智發(fā)育程度決定了他無法理解媽媽的辛苦與煩悶,他唯一能理解的是:我愛媽媽,所以,我要跟媽媽在一起,我要讓一切與媽媽關聯(lián)。
玩具、食品、服飾……很多東西,孩子都可能挑揀,或者眼紅別人手里的,但他絕不眼紅別人的媽媽。在他的心目中,媽媽永遠是最好的,是他最愛的那個人。孩子對媽媽的愛如此純凈,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。媽媽美也罷,丑也罷,好也罷,壞也罷,有沒有耐心也罷……一切的一切,孩子都不在乎,只要能跟媽媽在一起,甚至被責罰、打罵,他全都可以忍受。
孩子對媽媽的愛,比媽媽對他的愛更純粹。我們的愛往往裹挾了一些條件,比如,當孩子“聽話”時,我們很滿足,但當孩子“發(fā)脾氣”、講不通道理時,我們就失去了耐心。也就是說,當某些條件不在的時候,我們的愛常常會打折扣。
※無條件接納與給予,是走向獨立的資糧※
當孩子把媽媽當作全世界時,他對媽媽的依賴會讓我們處于一個矛盾的漩渦——既欣慰,又擔憂。孩子對“我”無條件的依戀,不僅向“我”示現(xiàn)了愛,也肯定了“我”是個稱職的母親。與此同時,我們也擔心,若孩子如此依戀“我”,會不會影響他走向獨立呢?于是,我們想到了要給孩子一點點壓力,把他推出去。而孩子,在他沒有準備好之前,他不僅不會走出去,反而會因這個推力貼“我”更近,而“我”,不了解這一層,便覺得孩子有“問題”,這種擔憂會促使我們以更大的力度將孩子推出去。一部分孩子貌似勇敢地走出去了,內心卻裹挾著惶恐、自貶、自棄等成分。在孩子尚小時,如果我們不能接納他這個階段性的反應,他的某一部分就被我們變相地否定了,他的自我便附加了一個陰影。如果他自己沒有機緣自我修復或轉化,這個被否定的部分就可能讓他變得自卑、自貶、內心虛弱、畏縮等。
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個階段性的需求,是我們給予孩子最好的支撐。一旦孩子準備好了,只要我們不妨礙他,走向獨立是他必然的一種需求。我們不需要那么急切,不需要那么擔憂。盡情享受跟孩子在一起,只有他出生的頭幾年。
3歲之后,只要孩子發(fā)展正常,他的心就已經開始往外飛。雖然他依然會依戀“我”,但是這種依戀的程度開始削弱。在他需要的時候,給予他,本身就是一種滋養(yǎng)。當然,這里有個界限。接納與給予不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,不是溺愛,該有的原則是不可少的。否則,我們同樣會妨礙孩子成長。如何去判斷與把握這個度,需要我們智慧地去覺察。而智慧,不會在我們急躁與焦慮的時候生起,因此,調整“我”自身的狀態(tài)很重要。“我”狀態(tài)好了,能夠平和地面對一切了,自然清楚如何去面對。
※把你當作全世界,滋養(yǎng)了誰?※
實際上,孩子對媽媽的全心信賴,他無條件的愛,他看問題的角度,思考的方式,常常可以提升到哲學的高度,帶給我們啟示,讓我們的心變得柔軟、平和、豐盛,讓我們的思維更靈活,讓我們的生活態(tài)度更正面,更積極。所以,養(yǎng)育孩子的過程,享受孩子全心信賴的過程,也是一個滋養(yǎng)我們自我的過程??吹竭@一層,我們就可以更享受育兒這件事,而不是把它純粹當成是一種付出。
因為把媽媽當作全世界,無條件地信賴媽媽,這種特殊的親子關系,會促成孩子對自我價值、外部環(huán)境的判斷,他的認知、喜怒哀樂、心態(tài)、行事方式、思維模式等都與媽媽密切相關。所以,媽媽樂天,孩子開朗,媽媽悲觀,孩子消沉;媽媽勇敢,孩子無畏,媽媽恐懼,孩子畏縮;媽媽寬容,孩子厚道,媽媽狹隘,孩子局促……即便那些主要由老人或者保姆養(yǎng)育的孩子,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,他的身上依然帶有媽媽的影子。孩子如同“我”的一面鏡子,投射的是“我”真實的模樣。這種特殊的關系可以幫助“我”更好地認清自己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問題。
并且,養(yǎng)了孩子之后,家庭的矛盾都突顯出來,似乎與育兒理念不同有關,但本質上并非育兒理念的問題。育兒理念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是早已埋伏在我們內在的。這些矛盾突顯,我們才能看到問題,并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尋求自我的成長。當某一天,我們眼里不再有是非,能夠平和地接納孩子及所有家人的時候,我們自身的問題也修復了,這便是我們成長的標志。成長了,我們的人生才豐滿,我們的幸福指數(shù)才會提升。因此,孩子把“我”當成他的全世界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是他給了“我”一個獲得心靈滋養(yǎng)的機會。
所以,讓我們由衷地對孩子說一句:謝謝你,曾經把我當作全世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