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 舍得棄爸爸對我有些寵溺
但在獨立人格的培養(yǎng)上,狠心起來一點不含糊。12歲我上初中,自己騎車去;高中報到,整理被褥這些活兒,同學(xué)一般由家長代勞,他則阻止媽媽替我做這些;每年過年,我要和媽媽一起準備年貨,一起蒸饅頭、燒火、包包子……
大學(xué)畢業(yè),我剛開始簽了一家貴州的單位,那會兒一門心思向往老區(qū)的神秘。但是那單位離家數(shù)千里。爸爸接我電話時,沒有驚訝,沒有極力勸阻,只是講了離家太遠的諸多不便,然后說:“你如果考慮清楚了,就去;哪天想回來了,就回來。”
最終,我主動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。但這種“自己的事自己做主,父母只是建議者,不是決策者”的開明,而今也被我用在了對兒子的教養(yǎng)上。
6. 舍得受小時候
住城里的親戚經(jīng)常寄一些罕見的零食過來。我自己吃,也會給爸爸媽媽分著吃,媽媽的做法是“不吃不吃”總是拒絕;而爸爸會接受我的分享,一邊吃一邊說“真好吃”。
爸爸不懂得說謝謝,但知道對我的付出進行夸獎,既引導(dǎo)我繼續(xù)付出,又滿足了我的精神需要。
相反,有些家長,會因為物品的價值高,拒絕和孩子共同享用。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回饋,慢慢就覺得好東西都應(yīng)該自己享用,在外面自然不愿意分享。長大后,更容易不考慮別人的感受。畢竟,付出感得到滿足,也是一種精神需求。
7. 舍得說和朋友交流
發(fā)現(xiàn)多數(shù)人和父母的溝通都有問題。尤其在青春期這個“多事之秋”,內(nèi)心基本是對父母封閉的。
我對媽媽基本封閉,因為她特別喜歡數(shù)落我。而對爸爸,我愿意敞開。中學(xué)時,誰給我寫情書我都會告訴爸爸。因為無論我說什么,他都不會嘲笑或指責。
我說收到情書了,爸爸會說“哪個小子這么開眼啊,怎么注意到你的啊”;我說考砸了,他會和我一起分析原因,然后說“學(xué)習(xí)是馬拉松,暫時落后不代表永遠落后,下次有進步就行了”。
當我成績下滑十幾個名次、懷疑自己根本不是學(xué)習(xí)這塊料時,爸爸都笑呵呵地說:“這么大姑娘了,還哭鼻子。就算你真的是個‘笨小孩’,那又怎么樣?我們將來還能寫小說當作家??!”
無論時間過去多少年,這句話我都不會忘記。
也正是這句話,我才明白,在與孩子的溝通中,父母的正向引導(dǎo)、積極樂觀、良性溝通有多重要。
當我們?yōu)槿烁改福斘覀儼l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孩子不如想象中那么聰明,請像我爸爸那樣開心一笑:“就算你是個笨小孩,那又怎么樣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