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、精神方面,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
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(fā),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(guān)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。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,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,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。
經(jīng)??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:終于輕松了,我兒子住校了;老師會管好孩子的,咱也該歇著啦;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,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?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,分歧便誕生了。
隨著分歧誕生的是,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,新環(huán)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(guān)系不斷確立和穩(wěn)定,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。經(jīng)常不見面,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。最終,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,熟悉的,是孩子的過去,陌生的,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。
第七、事業(yè)方面,孩子淪為家長實現(xiàn)未泯理想的工具
“我們那時候條件差,都沒機會上大學,所以你要好好學習,爭取上大學深造!”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,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:好好學習,以高分考個好大學。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。
但考上大學以后呢?“你看我念了大學,有了學歷,結(jié)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,所以你念完大學,一定要當大官!”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。于是,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,甚至不惜跑路子拉關(guān)系,再進重點中學,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,回家問父母,我應(yīng)該填報什么志愿?。?/p>
這就是中國的孩子,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,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(yè)!此種后果,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: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,逐漸深化,趨向同化,最后又向家長詢問,終于淪為了家長實現(xiàn)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。
第八、道德方面,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
這個話題應(yīng)該和我們提倡的“以德治國”結(jié)合起來,那樣會更加精彩,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。
試想,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,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(jīng)淪陷?
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(xiàn)。中國家庭教育里,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,至于其他的德、體、美、勞等方面的發(fā)展,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,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?小時候發(fā)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:該生在本學期之內(nèi),德智體美勞全面發(fā)展,成績優(yōu)秀,特此獎勵,以資鼓勵。但實際是什么?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,僅此而已。
第九、生活方面,近乎泛濫的物質(zhì)支持
這與溺愛有關(guān),但又不完全相同。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(chǎn)生差異的話,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,獨自在外地念書時,近乎泛濫的物質(zhì)支持就開始了。
據(jù)筆者的經(jīng)驗,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(zhì)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:一是成績達標后的“獎金”;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;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;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,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;五是節(jié)假期間打的小零工。
大體上的這些來源,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(zhì)支持相提并論。物質(zhì)支持無可厚非,可一旦泛濫,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,行為往往是可怕的。
本文由媽媽育兒網(wǎng)(http://trippycrew.com/)小編編輯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