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孩子們開始學(xué)習(xí)的那一刻開始,父母就不停地告訴他們獲得好成績才是獲得成功的捷徑,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只有成功人士才能獲得幸福生活的“幸福”價值觀。如果想讓孩子真正了解幸福的極致,或是讓孩子走上實現(xiàn)幸福人生的正確大道,那么就必須先矯正父母們的價值觀念。
那些認為自己不幸的孩子們,他們幸福的條件又是什么呢?
第一大誤區(qū):金錢是幸福的保障
在成人的眼中,經(jīng)濟上的寬裕是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條件,這一誤解也被他們的孩子繼承了下來。這就是父母們對于幸福觀念抱有的首要誤解。
經(jīng)濟能力和幸福之間并非沒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以人類行動理論榮獲2002年諾貝爾經(jīng)濟學(xué)獎的丹尼爾?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曾說過:“經(jīng)濟能力與幸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”但他也同時表示,人對幸福的感知度并不會隨著經(jīng)濟能力的提高而等比例地得到提升。
卡尼曼將家庭收入不同的群組進行比較,做了一項實驗。結(jié)果顯示:在超過一定的收入之后,收入再增加,個人能夠感受到的幸福程度并沒有什么差別。比方說家庭年收入在9萬美元以上的群組中回答“感到非常幸福”的比例是43%,而家庭年收入在5至9萬美元的群組中回答“感到非常幸福”的比例是42%,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1%。
另一方面,家庭年收入不足2萬美元的群組中回答“感到非常幸福”的比例是20%,相當(dāng)于高收入群組的一半。即,經(jīng)濟能力和幸福在某個水準(zhǔn)之下保持著緊密的聯(lián)系,但在超越一定的界限之后經(jīng)濟能力對于幸福度的影響力就不怎么大了。
對此,英國華威大學(xué)的安德魯?奧斯瓦德(Andrew Oswald)教授說道:“大多數(shù)人在腦海中夸大了幾千美元放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感。這種幸福的感受其實比一般人所想象的還要平淡無奇。如果想要獲得幸福的生活,與其將時間荒廢在獲得更高的月薪或是賺更多的錢上,不如把時間投資在維持良好的人際關(guān)系和家庭關(guān)系上更為明智。”
實際上相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來說,如今的英國人積累了高于那時幾倍的財富。但1957年時有52%的英國人“感到非常幸福”,2005年只有36%的英國人做出了同樣的回答。此外,作為世界經(jīng)濟中心的美國比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增加了整整10倍的憂郁癥患者,患上憂郁癥的平均年齡也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29.5歲大幅下降到了今日的14.5歲。
通過以上這些事例我們可以得知,雖然經(jīng)濟能力是獲得幸福的條件之一,但并不是能決定你是否幸福的全部因素。但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只有賺許多錢變幸福的可能性才會提高,并將自己的這種主觀判斷教給了孩子們,造成了一種錯誤的“幸福”概念。
抱有“錢>幸福”觀念生活的孩子們將“金錢”而不是“幸福”定為自己人生的目標(biāo)。如果你希望將真正的幸福送給孩子作為人生的禮物,那么就一定要教會他們?nèi)松哪繕?biāo)并不是“金錢”而是“幸福”。經(jīng)濟能力不過是實現(xiàn)幸福人生的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