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哭著抓耳朵,可能得中耳炎了
嬰幼兒急性中耳炎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,發(fā)病率在臨床上僅次于感冒,也是感冒后最常見的并發(fā)癥。來自美國的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表明,美國兒科醫(yī)生開出抗生素處方最多的疾病就是急性中耳炎。很多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:中耳藏在耳朵里頭,病菌是怎么跑進去的呢?答案很簡單:人的鼻咽部與耳部是通過咽鼓管相連的,嬰幼兒的咽鼓管特別短,又比較寬而扁平,管口常呈開放狀,而且正好與中耳相通,鼻咽部要是發(fā)生細菌或者病毒的感染,就容易通過咽鼓管感染到中耳,引起炎癥反應。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細菌常為肺炎鏈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等,引起急性中耳炎的病毒常為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。盡管病毒也可以導致中耳炎,但總的來說,急性中耳炎仍以細菌感染為主。
急性中耳炎患兒常常表現(xiàn)為耳朵疼痛,啼哭不止,并經(jīng)常用手抓耳朵,伴發(fā)熱、拒絕吃奶等癥狀。如果伴有鼓膜穿孔,還可能見到膿性黏液分泌物流出耳外,患兒聽力減退?;剂思毙灾卸?,應該積極、徹底地治療,只要及時治療一般都能痊愈并且不留后遺癥。
對于嬰幼兒急性中耳炎的診斷和治療,2013年初美國兒科學會更新了《兒童急性中耳炎診治指南》,為6個月~12歲兒童的無并發(fā)癥急性中耳炎提供診斷和治療的推薦意見。這些推薦意見是基于循證醫(yī)學的證據(jù),提供了更嚴格的急性中耳炎診斷標準,旨在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。主要的診斷推薦意見包括:
第一,當出現(xiàn)中度至重度的鼓膜膨脹或非急性外耳道炎引起的新發(fā)耳漏時,才應該被診斷為急性中耳炎。
第二,輕度鼓膜膨脹和時間短于48小時的耳朵疼痛,或劇烈的鼓膜膨脹時,可能為中耳炎。對于不能說話的孩子,抓耳朵、拽耳朵、蹭耳朵或揉耳朵可能表明耳朵疼痛。
治療中耳炎的用藥選擇
治療中耳炎要根據(jù)寶寶的年齡、病情等具體情況因病施治。主要的治療推薦意見包括:
第一,雙側或單側的急性中耳炎,并伴有嚴重的癥狀或體征(如中度或重度耳痛,或者耳痛時間在48小時以上,或者體溫39℃及以上)的患兒應該使用抗生素。
第二,對于6~11個月的患有雙側輕中度中耳炎的患兒,醫(yī)生應該開抗生素進行治療;對于6~11個月的患有單側中重度急性中耳炎的患兒,醫(yī)生可以開抗生素進行治療,也可以在家長同意的基礎上,暫時不用抗生素,但需要密切隨診。一旦患兒癥狀惡化或者48~72小時內癥狀沒有改善,就要開始使用抗生素。
第三,細菌性急性中耳炎的治療應該將阿莫西林作為首選抗生素,推薦的劑量是每千克體重每天80~90毫克,分兩次服用。這個推薦劑量比中文藥品說明書上給出的劑量大很多,因此不能單純按說明書給藥,按體重給藥更科學。也可以首選阿莫西林-克拉維酸鉀,這是種復方制劑,其中的阿莫西林為主要起效成分,其中的克拉維酸鉀為β-內酰胺酶抑制劑,用于和致病細菌產(chǎn)生的β-內酰胺酶結合使其失去活性,以防止其破壞阿莫西林的效果,從而提高阿莫西林的療效。
第四,對于反復發(fā)作的急性中耳炎,推薦鼓膜置管,而不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。
第五,對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療,應該包括對疼痛癥狀的評估,如果有疼痛,應該使用消炎止痛藥(如布洛芬)減少疼痛。
全方位預防中耳炎
預防嬰幼兒急性中耳炎的措施包括:
預防感冒。正如上面對病因的敘述,感冒后咽部、鼻部的炎癥向咽鼓管蔓延,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現(xiàn)充血、腫脹,致病菌便乘虛侵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,因此預防感冒就能減少中耳炎發(fā)病的機會。
采用正確的擤鼻涕方法。擤鼻涕方法不正確也可導致中耳炎。有的人擤鼻涕時往往用兩手指捏住兩側鼻翼,用力將鼻涕擤出。這種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可能引發(fā)疾病,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,則壓力迫使鼻涕向鼻后流出,到達咽鼓管后反流至中耳內,從而誘發(fā)中耳炎。因此應提倡正確的擤鼻方法:用手指按住一側鼻孔,稍用力向外擤出對側鼻孔的鼻涕,用同法再擤另一側。鼻腔發(fā)堵鼻涕不易擤出時,可先用生理性鹽水滴鼻或者生理性海水鼻腔噴霧劑噴鼻,待鼻腔通氣后再擤。
游泳時應避免將水咽進嘴里,以免水通過鼻咽部進入中耳引發(fā)中耳炎。
如果嬰幼兒仰臥位吃奶,奶汁易經(jīng)咽鼓管嗆入中耳引發(fā)中耳炎。因此媽媽們給寶寶喂奶時應取坐位,把寶寶抱起呈斜位吸吮奶汁。
根據(jù)疫苗接種時間表為寶寶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和每年的流感疫苗,對預防中耳炎有一定的作用。
媽媽們應該積極進行純母乳喂養(yǎng),至少喂到寶寶6個月大,以此來提高寶寶的免疫力,預防中耳炎。